国家一旦版图变大,治理的难题也会随之增多。我国古代正是因此而不断上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世界上其他强国同样难以避免这一规律。就像曾经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十五个加盟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苏联,曾以全球最大的帝国名号震撼世界,但在二战后走向解体。本文要讲的是,在苏联走向分裂的进程中,末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在与叶利钦的对话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结果却让他自己倍感尴尬,难以自圆其说。
苏联的存在虽然时间不算漫长,但它在成立之初就要克服诸多困难。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共同宣告并非单纯的强权统摄,而是自愿结成的联盟;然而内部矛盾自始即非常复杂。最紧迫的任务,是要粉碎对新生政体的外部干涉,尤其是在国家力量相对薄弱之时,还要顶住来自十四个具有悠久资本主义传统的强国的武装压力。同时,必须为国家的未来勾画清晰的蓝图,将长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改造成为以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体系。这既是一项伟大的起步,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经历了无数艰难之后,苏联发展到二战时期,靠着自身的军事实力和庞大经济底盘确立了世界强国的地位,创造了许多被后人传颂的神话。但和平时期并没有因此而风平浪静,内部矛盾悄然积累。第一次大规模的内乱并非由外敌来袭,而是源自内部权力的分歧。赫鲁晓夫公开批判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做法,导致党内外出现不同派系、对国家未来的定位产生分歧,国家内部的一致性受到动摇。
展开剩余58%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领导人对外采取更强硬的军事姿态,频繁参与海外冲突,短期内或能提升某些区域的影响力,但长期却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也引发国内部分民众的不满情绪。与此同时,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业体系在此后逐步走下坡路,经济增长放缓,创新活力下降,社会对未来的信心也随之削弱,内部矛盾逐步积聚并扩散到更广的领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着力推行一系列改革,提出“新思维”的理念,试图通过政治透明化与经济体制改革来挽救这个庞大国家的前途。他还推动了一些看似大胆的举措,如在国际事务中重新定位国家角色、扩大国内言论空间、以及撤回大部分在海外的军事基地,力求缓和对外对抗、减轻财政与军事压力,并让苏联重新焕发活力。因此,他在不少人眼中被视为具有远见的政治领袖。
然而,无论再强的领导者,也难以单凭个人力量挽救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多民族国家。随着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的影响力逐渐被边缘化,国家的统治结构出现不可逆转的裂变。戈尔巴乔夫最终选择辞职,宣布解体,把一个曾经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国推向历史舞台之外。在他与叶利钦讨论国家未来的最后阶段,他却把话题的焦点放在个人福利上,问及自己的退休金问题,担心自己是否还能领取一笔固定的养老金。这番问话让叶利钦当场大怒,直言他是个混蛋,像在向乞讨者承诺匿名的救济金那样,声称自己每月会给他4000卢布的退休金。如此对比之下,国家尚未解决的重大事务与公众利益,竟被个人待遇的问题所掩盖,令这段对话显得格外尴尬与讽刺。
发布于:天津市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