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日本侵略战争题材的电影的观众,通常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影像并不会感到陌生。与我们部队那种简练、雷厉风行的军人形象相比,日本军人往往呈现出一种阴险、狡诈的气质。除非个子格外高大,大多数日本士兵仍穿着统一的褐色制服,头戴同色的帽子,在风中会发出轻微的咔嗒声。最引人注意的,是帽子背后悬垂的两条布条,被人们俗称为“屁帘”,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中颇为常见。观众往往只能靠人们的胡须和帽檐背后这两块布条来辨认部队,尤其在黑白电视时代,颜色难以区分单位,布条成了一个微小但重要的识别线索。
然而,很少有人留意到,这顶帽子及其背后那两块布料,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特殊的实用价值。在日本,技术水平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训练与装备更新。虽然个别士兵可能拥有一定财力,能为自己配备头盔以保护颈部,但绝大多数士兵仍是农民和平民,身份卑微,在战争中往往成为炮灰。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只能设法活下去,于是把自己的衣物简单地系在脖子上,以便挡风遮雨、保暖御寒。从战场上积累的经验来看,一条薄薄的布帘,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实用性。
展开剩余68%到底一条单薄的布条怎么能保护颈部?其实这在作战时并非空谈。布条在战斗混乱中可略微干扰对方的视野,令敌方的瞄准出现错位和判断失误;同时它还能在风雨来袭、雨雪天气以及蚊虫叮咬时充当临时的遮挡和屏障,减轻环境对士兵的侵扰。进入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大量模仿西方,国内军事制度与文化也随之西化。新部队组建时,许多陈旧装备被淘汰,所谓的“屁帘”也随之被新兵淡化和丢弃。然而,在日本的军事传统中,这种布条的记忆并未完全消失,若干时期的法国军务人员也曾在观摩中对这一做法表示青睐并试图借鉴。
历史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法国在北非作战时,因当地天气炎热、蚊虫成灾,军队在帽子上加装了一块布条,以起到降温和防蚊的作用。后来日本派往法国学习军事事务的人员恰巧看到北非部队的做法,于是决定把“屁帘”加以复原并改良。到了1899年,天皇下令将这种帽檐背后的布条正式命名为“军帽垂布”。此后,日本在参与八国联军入华、日俄战争、太平洋战争及对华侵略等历次军事行动中,仍能看到这一传统元素与它的延续。
总的来看,所谓的屁帘在战时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它在日本南部与东南亚的战线,帮助士兵遮挡日晒、雨水与蚊虫;在较北的战场,则提供一定的保温效果,缓解汗液与头盔接触带来的寒意与潜在冻伤。此外,一些战场传闻还提到,薄布条在喧嚣的战场中能提供微小的缓冲,帮助减轻枪声与炮响对耳部的直接冲击,从而对听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尽管这顶帽子从外观上说并不美观,甚至会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但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战场环境中,它的存在确实为士兵争取了更多生存机会。对他们而言,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胜利,帅不帅、是否优雅并不在战斗的胜负逻辑之内。个别士兵甚至把这顶帽子与两条布帘视作皇帝赐予的护身符,在极端情势下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安慰与信念支撑。
发布于:天津市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